點擊流量服務名片设计 推荐健亨行销惡意點擊廣告服務 身為心臟外科醫師,范思善在馬拉威5年,自嘲自己是「心臟以外科」, 除了和瘧疾等熱帶傳染病作戰,在醫療物資缺乏的開刀房裡,為防止患者大量出血,「開刀就是在跟出血比快」,每天都像驚心動魄的動作片。

挑戰手術 心臟以外也包

2003年,屏東基督教醫院受國合會委託,承辦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。

每天面對心臟病患,看相同的病,感到有些無趣的范思善想接受新挑戰,放下心臟外科主任的職銜與生活,進駐非洲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,服務當地病患。他原本打算只去半年,沒想到一待就是5年,直到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才回到國內。

「非洲是熱帶醫學,與台灣的現代醫學,疾病種類幾乎完全不同,一開始真的會擔心,但是擔心也沒用,只好自己想應變的方法。」范思善說,當地手術難度不高,但有很多台灣沒有的疾病,「花了半年適應環境,從失敗中學習,簡單的瘧疾、熱帶醫學病,傳染病等,一切重新來過,全都是動『心臟以外』的手術」。

設備不足 練就快手絕技

當地居民遇到病痛,習慣看巫醫,來到中央醫院時,病況都非常嚴重,甚至需要緊急手術。但馬拉威手術器械老舊,縫線只有一種,沒有電燒器具又缺乏後援藥品,為防止大量出血,一場手術40、50分鐘就必須結束,講求快、狠、準,讓范思善練就一身「快手」絕技。

5年來,范思善親自開過1千8百多刀,指導4千多台刀,但他說,「學得比貢獻的多」。

馬拉威人多吃煙燻食物,食道癌患者多,許多到中央醫院的病患已是晚期,連水都進不了食道。但范思善認為,全世界的醫師,不能看著病人流血而死,也不能讓病人活著餓死。

靈機一動 插管變灌食管

馬拉威人吃稀飯,灌食管太細,稀飯進不去,醫療團一直解決不了這問題。某天,范思善靈機一動,將放在庫房,因管子太粗而無法使用的急救插管,變身為灌食管,讓病人不再挨餓。

馬拉威人平均年齡37歲,每5人就有1人得愛滋,范思善在馬拉威生活,沒有作特別的防護措施,看診、開刀時僅戴一層手套;他很自豪地說,5年內台灣醫療團沒有人得到愛滋病和瘧疾。

台灣醫療團在當地庫成立血庫,供不應求,醫師、護士或替代役男經常伸援,捐出熱血,范思善甚至曾在開刀中輸血給病患。但是,「有一天,突然有個護士在捐血時暈倒了,讓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」范思善及醫療團開始到處舉辦捐血說明會。

宣導捐血 同時防治愛滋

范思善發現,當地高中生是最大血源,「17、18歲感染愛滋比率僅1%,捐血成功率很大。」在高中辦捐血活動,只要2小時就能募到80多袋血,比在台灣還有效率。宣導捐血前進行40分鐘衛教,後來范思善發現,用來講解防治愛滋,更重要,更有力量。

捐血加防治愛滋衛教,范思善鼓勵當地人多多參加,並提供台幣50元內就能買到的牛奶、麵包、汽水等,成功吸引人潮,大家爭先捐血,「連村莊裡的耆老都好奇,來看我們在做什麼」,更重要的是,舒緩了缺血的窘況。

自台馬斷交後,就沒有人在馬拉威舉辦捐血活動了,范思善覺得可惜:「如果可以,我還想回去。」

在馬拉威待了一年後,成為基督教徒,這他是人生最大的改變。

在非洲,雖缺乏物資,但精神層次收穫很高。范思善最得意的事,不是在馬拉威首都中央醫院開刀時,被10多位外國醫師觀摩,而是有4位替代役男,回台後走上外科、內科、急診等缺少人才的科別,「這是我最大的驕傲」。

現任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務副院長的范思善,鼓勵在任何行業勇敢的人,「當有非你不可的感覺時,一定要認真去做」,他鼓勵年輕人追求夢想,別只把心思放在賺大錢上,而失去應有的熱情。

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馬拉威行醫-范思善開刀跟出血比快-195400019.html公司網站
惡意點擊廣告服務SEO點擊服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鄧枝憲舷鼠乒埠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